close
像羅密歐與茱麗葉這種一見鍾情的愛,在現代的生活中已經少之又少,因為家庭背景的關係,這段孽緣被是人唾棄的,為了愛,很多人可以放棄一切,為了愛,很多人可以犧牲生命,但他們卻忘記了什麼叫做「現實」,或許是時代的關係吧?!小時候,媽媽的床邊故事,結局不外乎是「最後,王子和公主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」…等,但以我的觀點,故事的主角都這麼年輕,說[從此以後]會不會太早?說[幸福快樂]會不會太不切實際?如果每一段愛情都只有一個波折,那未免也太不精采了、太不刻苦銘心了,不是嗎?
莎士比亞的四大悲劇一直是受人景仰的名著,尤其是羅密歐與茱麗葉,但因為莎士比亞的想像力使得愛情變得如此悽美,影片中的兩位主角,講的話,演的動作,都是如此的夢幻.說話像唸詩般的文藝,動作像溫柔的野獸,想一觸即發卻被矜持羈絆、想一股腦兒的把自己的全部都給對方知道,但卻一一被阻擋.我最欣賞的是裡面的話,每個人都會說出他們的特色,牧師的話中,往往脫離不了[神];奶媽的話中,離不開[對子女的保護和期待];村長的話,不免有些[權威]的成分;羅密歐和茱麗葉的話中,藏不住對[對方的愛],這就是為什麼這個歌劇可以在莎士比亞死後的幾世紀來,一直是膾炙人口的好歌劇吧!!
當然,[羅密歐與茱麗葉]和[杜蘭朵]有很大的不同,對於外行人的我來說,可能無法探討的很精細,可能只有看見音樂‘皮毛’,但,[羅密歐與茱麗葉]的劇,就是比較不會有“刺耳”的感覺吧! [杜蘭朵]的音樂夾雜著高音,聽起來很震撼,但有時會讓人雞皮疙瘩,偶爾還會有種整個人被高音拉起來的感覺.但相對於那種聲嘶力竭的嗓音,[羅密歐與茱麗葉]的音樂來得抒情多了,有讓人徜徉在愛情的懷抱的感覺,音階的高低起伏不會那麼大,也不會有那種重低音的音樂讓心臟不舒服,而且因為對劇情已經滿了解的,所以才可以專注在音樂上,而不是在字幕上.在看[杜蘭朵]時,因為不清楚下一幕的劇情,不僅要專注在人物上,還要盯著字幕不放,漏掉了一行字幕,可能就誤解了整個劇情,自然而然地,在音樂上的注意力就會被分散掉,只是偶爾主角一直在唱同一句歌詞時,在那時,我們才有一點點空檔,進入音符的意境裡.對於一個音樂程度膚淺的我而言,這大概是最大、最明顯的差別了吧!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